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39节 (第3/3页)
因为殿试上,官家显然会重视这位至诚至孝的才学之士。 所以眼见司马光出现,不少学子默契地朝着那里挤去,就想要这个前途无量的同窗记住自己。 若能在对方飞黄腾达之前结下交情,那可比同科的友谊还要坚固。 “嘁!” 公孙彬眼中露出不屑,包默成也转过头去。 唯独狄知远仔细观察了一下凑进去的那些人,发现好几个之前在太学里面高谈阔论,抨击爹爹专权的,嘴角微微一勾。 正在这时,伴随着一阵欢呼,此次热闹的主角张宗顺走了出来,对着四方作揖:“诸位同窗,在下有礼了!” 众人轰然,纷纷行礼,齐声称:“张先生!” 等到场中渐渐安静下来,张宗顺环顾这些同窗及同窗的子侄们,露出回忆与感慨之色,顿了顿道:“天圣二年,我入国子监进学,那时国子监的学子共两百一十八人,许多人的姓名我至今还记得……” 他真的开始一个个报出姓氏名讳,表字年龄。 大伙儿无论是年轻的十多岁少郎,还是成年的二三十岁学子,都专注着听着这位国子监的传奇人物,回忆过往。 当那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同窗,从这位口中娓娓道出,众人不禁露出惊色。 就连狄知远和公孙彬都对视一眼。 他们俩人的父亲,居然与这位也是同窗,听着那着重强调的语气,指不定还有交情? 事实上,张宗顺今年尚且未过四十,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科举风潮里,其实并不算年纪很大。 只不过由于当年张耆身居枢密使,这位嫡孙早早就入了国子监,结果现在还赖着不走,就实在过分了。 但他真要走了,大伙儿又感怀起来,还有的泪洒当场。 不舍的不是张宗顺,而是自己逝去的青春。 “唉!” “此后走走留留,国子监总计也在两百人上下徘徊,直到范公改制,太学成立,同窗才越来越少,令人扼腕!” “然我今日结业,并非因国子监生源不济,而是诸位既称我为先生,此行愿为先生,往州县劝学育才,共兴国朝!” 听到这里,就有人问了起来:“先生欲往哪家书院?” 张宗顺毫不迟疑地回答:“河西府学!” 众人顿时动容。 河西府学,本是天圣二年状元郎宋庠,在田州任知州时所创办,为的是教化番民。 在初创时,十分简陋,教学人员也只有宋庠等寥寥数人可看重用,所幸应付番人还是足够了。 如今河西收服,也有十八年了,经过历任知州的扩建,河西府学的规模日渐庞大,终于有了“西北学宫之首”的赞誉。 但听着固然好,北方的文教却是整体落后于南方的,西北更甚。 再加上随着国朝越来越强盛,河西的条件比以前好了,但其他地区的条件也比以前更好了。 所以至今河西府学的学正、学录、监院等职务,都还只能在当地招募,外路人很少愿意去。 张宗顺居然愿意去那里任职,顿时令不少人肃然起敬,其中就包括三小只:“张先生大义!” 也令有些人嗤之以鼻,觉得这位曾经的枢密使嫡孙,真是越活越回去了,还不如死皮赖脸地留在国子监呢! “诸位,望来日再相会!” 张宗顺却不再顾及这些,声音愈发清晰,语气更是带着一股平静与自信,再度作揖,转身离去。 “我要去送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