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_第53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9节 (第2/3页)

擅于识人,知道这位最喜欢寻乐子,他包默成和公孙彬其实都挺像各自的父亲,就不知最小的狄知远,怎的养成了如此性情?

    狄叔叔自不必说,国朝威望最隆的相公,也是他最崇拜之人,万万不会这般促狭,难道苏姨那般温柔贤惠的人……

    “走吧!”

    包默成赶忙摇了摇头,将荒唐念头甩出,迈着方正的步伐,跟着一路小跑的公孙彬和狄知远,出了决明斋,朝着太学外而去。

    还未到门口,就听得闹哄哄的声音传来。

    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甚至连空气都欢快起来。

    狄知远和公孙彬在同龄人里面个子都算高的,但落在成年人里面就偏矮了,此时只能垫着脚,眉飞色舞地往前挤。

    “好多人啊!”

    “瞧!吕济叔来了!李公素也来了!”

    “快看!快看!那是不是司马君实?”

    “咦?还真是他……”

    “司马君实那般古板的人,也会来瞧这热闹?”

    前面的议论倒也罢了,最后的一个人,让狄知远、公孙彬和包默成都不禁流露出讶异之色,齐齐望了过去。

    落入眼中的,是一位高高瘦瘦的学子,面容甚为年轻,应该未至而立之年,但神情严肃,竟有一股老成持重之态。

    太学本就位于国子监隔壁的锡庆院,双方学子抬头不见低头见,对于有一定名望的学子,都早就熟悉了。

    毕竟这些人有可能是未来的同科,未来的同僚,自然有结交往来的必要。

    而如今太学公认的大才子,叫司马光,字君实。

    此人才华横溢,从小就是神童,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为家人陈说其大意,远近闻名,此后更是好学不倦,到了不知饮渴寒暑的地步。

    这些是可以确定的,至于最著名的“破瓮救友”,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否为真,反倒要打一個问号。

    因为同辈的文人和相隔较近的后辈,在赞扬司马光的事迹时,统统没有提及到这件事,直到南宋时期,司马光都死了一百多年了,破瓮救友才开始大规模地传颂,以致于后来被记录到了宋史中。

    如此就有了猜测,由于后面对于新旧两党的历史定位,借破瓮救友的编造,对司马光进行别有寓意的褒奖,是很有可能出现的事情。

    所以这件后世家喻户晓的故事,还真的有可能是又一个后人编造的谣言。

    无论如何,司马光的才华都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上于宝元元年,即二十岁的时候,就高中进士。

    但这个世界,首先没有宝元这个年号,相对应的是泰定五年,其次在那一年,司马光之母不幸去世。

    历史上,他的母亲是考完进士当官后一年病逝的,现在则提前了些,而这一提前,就让原本已经考过了第二场省试,且取得了第五名好成绩的司马光,回家守孝。

    一守孝,就是三年。

    三年之后,司马光的父亲又去世了。

    双亲的相继去世,让这位年轻的才子悲痛万分,但在居丧期间,他又把把悲痛化作了发奋的动力,写了《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等诸多文章,受到了士林的一致赞许。

    就连花费十五年时间,才与一众馆阁才子编撰完《唐书》的狄相公,都称赞其有修史之能。

    如今致和三年,即将召开新一届的科举,各方一致认为,司马光只要不发挥得过于失常,进士之位是板上钉钉,甚至高中状元,也有很大的可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