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_第20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5节 (第1/4页)

    可是,野津道贯的身躯依然无法动弹,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野津道贯所处的那个小山坡被削掉了一大半。

    野津道贯突然发觉自己的身体似乎猛然变轻了,而且在不停的朝天空之上飞去,在飞到某个临界点后,野津道贯感觉猛地一沉,然而眼前的景象在不停的迅速飞转,他在一个小山坡上看到了半截血淋淋的下半身躯干,从躯干面前的指挥刀可以看出,那竟然是他自己的身体。

    “砰!”的一声,野津道贯的上半身颓然落地,意识也开始渐渐消散,随即眼前一黑,野津道贯的意识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黑暗之中。

    震天的喊杀声和有节奏的“哒哒”声依然在战场之上响彻,然而当日军士兵们发现自己的主帅竟然被这种钢铁怪物给轰成两截时,士气大落,攻势也渐渐变得混乱起来。

    特别是坦克部队冲过了日军的第二道防线后,将日军阵地中央的指挥所轰成稀巴烂时,日军士兵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于是两方惨烈的厮杀变成了华夏士兵们对溃散日军的捕杀,一些日军士兵纷纷后撤,四散奔逃,但是还没有来的及跑几步,尖刀坦克上的机枪子弹如影而至,更多的日军士兵倒在的血泊之中。

    接下来的战斗就变得很容易多了,日军连遭挫败,士气已经低落到了谷底,加上军中将领大多数已经战死,一万多日军士兵一时间群龙无首,变成了一盘散沙。

    在坦克部队的配合下,海军陆战队以及陆军的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一万多日军士兵竟然被不足万人的华夏军队分割包围,继而个个击破,逐个歼灭。

    当日军已经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反击时,朱连杰立刻转变了战术,对在包围圈中的日军以劝降为主,只要发现哪一部分的日军还在反击,暴雨般的子弹顷刻而至,将他们毫不留情的就地格杀。

    华夏陆军凌厉的攻势已经让日军彻底成了瓮中之鳖,突围已然无望,反抗即刻就被处死,一些日军军官选择了宁死不屈,用手中的指挥刀表示了对天皇的忠心。一小部分的日军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纷纷饮弹自杀。

    但是剩下的七八千日军士兵却识时务的选择了投降,这些日军士兵大多数是刚刚从日本本土调集而来的新兵,他们的立场可没有老兵那么坚定,其中还有很多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在死亡的威胁下,这些新兵无条件的在本性的驱使下,选择了屈辱的活下去。

    零星的战斗依然在阵地上响起,那是华夏士兵用手中的刺刀子弹结束了那些受伤或能够动弹或已经失去行动能力日军士兵的生命。

    对于这些受伤的日军士兵,唐健当初下的命令是不用留下活口,就地射杀!为了节省弹药,大部分受伤的日军士兵是被华夏士兵用带着血槽的三棱刺刀一一刺死,要么就是在胸口上捅个大窟窿,要么就对着脖子上的大动脉补上一刀。

    用唐健的话说,这些受伤的日军士兵已经没有了一点利用价值,大量救治的话还需要耗费华夏本来就已经很珍贵的战略物资,更要分出兵力去照看这些伤员,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唐健自然是不会干。

    如果不是唐健认为剩下这些日军俘虏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话,他就会让士兵们严格执行他曾经说过“没有俘虏”的政策,全部杀光!

    唐健不认为这样有什么残忍,战场之上,本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他也曾告诫过华夏的士兵们,宁肯在战斗中多杀几个敌人而有尊严的死去,也不愿在战败后被俘虏屈辱的活着!

    因为唐健的字典中没有“投降”这两个字,所以他也不允许他手下的士兵们投降。就算是战死,也要敌人崩掉几颗门牙。

    宁死不屈是北洋水师曾经的传统,所以唐健觉得有必要代替邓世昌将这种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出去,转而发展成为华夏士兵的传统,更要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

    当仁川港被完全攻克时,已经是激战了一整天了,所有剩下的日军士兵都选择了投降,被关在了临时集中营中,而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

    唐健一路小跑的来到了关于日军战俘的临时集中营,而朱连杰和张作霖正在清点缴获物资,这一次战果颇丰,两万多日军只剩下不到一万,伤亡超过半数,缴获各种轻重机枪上百挺,迫击炮五六十门,春田式步枪上万把,弹药无数。

    当唐健看到张作霖时,上前就是一顿臭骂:“你不是跟你说过了么?要多抓俘虏,多抓俘虏,现在开发东北最紧缺的就是这些青壮劳动力!这些可都是钱啊!不要以为我没有看见,我刚刚在观战的时候,可是清楚的看到你让坦克上的机枪‘突突’掉了一两百个准备投降的日军士兵!”

    张作霖老脸一红,一脸委屈的解释道:“我也不知道啊!他们是说投降了,可是谁叫他们放下武器太慢了,最后一不小心就把他们全部‘突突’了。”

    唐健有种恨铁不成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