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6节  (第4/4页)
的目光疏离又冷漠,“父慈子孝,先要父慈才能子孝。若不是祖父祖母相护,我早已死在各种意外之中,贤妃娘娘也早就被各种捉弄惊得病倒。既然沈家容不下我们,我们就随娘离开,相信娘在天之灵,一定早就想脱离这个虎狼窝了。”    沈修远怒斥:“胡言乱语!你……”    “还要我说更多吗?我念及祖父祖母,不愿多说府中那些事,沈尚书莫要逼我,相信你也不想落得李肃那样的下场。”沈钧说完对众大臣拱手行了礼,便大步离去。    沈修远又是愤怒又是心虚,怕沈钧不管不顾什么都往外说,虽然他不认为他有李肃那般卑劣,但在对待原配和沈钧兄妹方面,他确实有亏欠,自然不敢同沈钧对峙。    这一迟疑,就错过了最佳解释的机会。众大臣看他的目光都变了,似是没想到他是李肃那样的人,纷纷摇头离去。还有和沈修远不对付的大臣故意上前讥讽,“沈尚书身为礼部尚书,对规矩礼法似乎不甚了解啊。”    “沈尚书生了一双好儿女,可惜有眼无珠,不懂得珍惜。”    “这么好的孩子,沈尚书都轻忽至此,也不知被沈尚书捧在掌心教养大的几个,是多么钟灵毓秀之人。”    沈修远无法反驳,黑着脸匆忙赶到上书房求见皇上,但皇上并未见他,他只能站在大太阳底下等,而他一直没在乎过的儿子却在里面同皇上交谈。这一刻他突然无比后悔,怎么就被刘氏迷惑,无视了原配的子女呢?    上书房内,皇上不解地问沈钧,“你说和离之事,你同贤妃商讨过了?”    沈钧道:“是!早在贤妃娘娘未入宫之前,臣与贤妃娘娘便约定,要在合适的时机脱离沈家。皇上,当时臣与娘娘虽未曾琢磨出牛痘、记账法和稻田养鱼法,但臣与娘娘都立誓此生尽自己所能报效国家。    臣与娘娘希望是干干净净的,不与乌七八糟的沈家混为一谈,还望皇上成全。”    与聪明人说话不用明说,皇上已经领悟了他的意思。沈修远能力不足,皇上叫李德福查过当年沈修远是如何当上礼部尚书的,得知沈修远年轻时谨慎努力,虽不算太聪慧,但做事也很牢靠。于是在岳父方大将军的帮助下节节攀升,直到方家灭门,方氏去世,他已经升到了礼部尚书。    自那之后,许是无人督促,许是发觉自身能力当个尚书已是勉强,没有再攀升的余地了,便懈怠下来。到亲生父母离世,头上再无人压着他,他就更懈怠了,处理事务也开始出错。    也就是说,沈修远能有今天,大半是靠方家。可沈修远不知感恩,被刘氏拢住之后,竟已诰命品级为借口,允许刘氏不给方氏行礼,还纵容刘氏伤害方氏留下的子女。若不是沈老爷子和沈老太太护着,沈钧与沈云萱怕是儿时就没命了。    如今沈云萱宠冠后宫,沈钧考上状元还得到重用,眼看会越来越好,沈修远却在走下坡路。所以他们兄妹不愿意让沈修远占到半分便宜,沾到半点光。    以沈修远的能力与心态,怕是要晚节不保,给他们提供的助力有限,还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污点和拖累,尤其是将他们视为眼中钉的刘氏,和另外几个弟弟妹妹。与其防备他们、管束他们、给他们荣光,倒不如一刀两断,桥归桥,路归路。    这种事其实闻所未闻,父母大过天,要像李肃那样才能决裂,否则就算方氏和离,儿女也不能带走。但皇上又有些私心,他希望能帮沈云萱做些事,既然沈云萱觉得沈家人是拖累,那不如决裂,让沈云萱只有沈钧一个亲人。    如此一来,以沈钧的能力,将来一定能成为沈云萱的助力。而沈修远若再犯错,他也不必顾忌,可以直接处置,将尚书之位换上自己的人,于朝堂更有利。    皇上没想多久便下了圣旨,圣旨上重点夸赞沈钧德才兼备,发现牛痘功在社稷。关于和离之事,因过去太多年没什么证据,且沈钧和沈云萱还念着祖父祖母的情,皇上便没提那些害人之事,只说大师批命,言沈钧兄妹与沈修远无缘,做不成一家人,沈钧兄妹为了沈修远的平安康健,特求随母和离,与沈家断绝关系。皇上感念他们的孝心,特例允准,令其兄妹随母和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