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一七章 千秋大宴 (第2/3页)
打陶的主意? 可就凭金玉那半吊子的水平?这会儿的金玉才十四,许多技艺她还只学了个半桶水,她没那底气!她连泥的配方都还未掌全,更别说烧造的水平了。 若是真的,只能说……胃口不小! 可皇帝不是傻子,既然真的给了银子,说明皇帝也想一试。是他们抛出的利益太诱人,还是他们的口才实在出色?…… 程紫玉一直耿耿于怀一件事:前世最后时刻,当她回到荆溪时,整个荆溪陶市场几乎灰飞烟灭,陶价已崩,灾民遍地,满目疮痍。往日富庶都化为灰烬,这一方之地可能被打压,可那个市场去了哪里? 她当时就怀疑,荆溪陶的市场被挪走了。 有需求自然有市场有生产,偌大一个产业绝对不可能凭空消失,所以,只有一个可能,被换了地方! 若她的猜测正确,那么前世那种状况下,最有可能干这事的,是朱常安!而他最大的帮手,自然少不了金玉。 或许除了打压自己,这更是他一定要找到金玉,并将金玉留在身边的原因之一?昨晚为了金玉,他一掷千金,甚至不顾名声,不管昭妃,只怕他早就有了更深远的打算! 自己多了前世的磨砺,他身上也同样多了那四年的历练,从今往后,才是真正的战斗! 程紫玉总觉得,朱常安还有自己没想到的后手在。或许正是因着自己最近对他逼得紧,迫得他提早出手了。 但愿自己只是杞人忧天…… 吉时一到,为期整整七日的太后千秋大寿庆贺礼便拉开了帷幕。 由于昨日在栖霞寺已经礼过了佛,今日过程便简便了不少。 太后身着繁重礼服求天拜地,上香乞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后高高上座,接受众人跪拜朝贺。 随后皇帝上徽号礼,给太后加了“敬寿”的徽号。 皇帝又亲下圣旨,祝福太后千秋万岁。蠲免拖欠的赋税,普天同庆,天下大赦。皇帝慈孝,又以太后名义颁下几道利国利民慈善孝举,并在大周境内广修庙佛为太后祈福。 京城过来的“九九寿礼”已列成了册子,以八百里加急速抵达了皇帝手中。为表庆贺,广州运来了翡翠亭,湖北敬献了水晶楼,如此珍宝足足八十一件。此外各属国和外国也均是贵礼不断,礼官一一报来就用了两刻多钟。 之后众人便銮驾排开,浩浩荡荡开始巡游,接受来自万民的祝福。 一时间,礼花满天,赞誉连绵。 贺寿戏曲此起彼伏,满眼望去都是祥和喜庆的色彩。大路小径张灯结彩,大小戏台鳞次栉比。分地张灯,剪彩为花,南腔北调,舞衫歌扇。太后乘坐金辇,皇帝乘马前导,御驾经过,百姓跪迎。 鲜花满天,钱币遍洒,欢呼连连,无人不道万福,无人不谢皇恩。 几条主街走完,已近午时。 皇帝宣布大宴开始。 潘家跟前的流水宴一字排开,一直排了两条街。整个金陵城更是开了九处派喜点,流水派发如意菜,红烧肉,长寿面,寿桃包和红鸡蛋…… 潘家内部更是大开筵席。 主宴地早就准备妥当,今日却是第一次露出真面目。 据称,打通了几大宅的潘家拆了整整六个院子,推平了竹林梅林桃林各一大片,才拾掇出的主宴场。 宴席地建在室外是太后的意思。她在宫中被拘了几十年,早已不耐那憋闷。 现下一见宴席地被生机盎然的美景包裹,亭台楼阁近在眼前,随处皆是鸟语花香,几座大凉亭各自能摆十几桌,却错落有致建在景里,不见俗套,处处雅致,太后自是满意得不得了。 当下,太后便赞了负责宴席的朱常安和朱常哲,并一人赏了一柄玉如意和一对玉瓶下去。潘家的家主更是得了太后的赏金以及大量赏赐。 今日,显然,只要讨得了巧,那是个个都有赏的。 按着规矩,这样的宴席是要连开九日的,太后节俭,还不愿扰民,主动要求缩至七日。 所以在接下来的七日中,按规矩子孙都要环绕太后膝下陪伴尽孝。 入座主亭,太后主桌主位坐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